连接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与朝鲜稳城郡的“断桥”,曾名为“稳城大桥”,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全长米,宽6米,拥有2个桥墩,见证了70余年的风雨沧桑。年,随着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并展开大规模经济掠夺,中日《国际路桥协定》的签订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南满株式会社地址调查所”着手编制了《图们江度幅地址说明书》,为军部策划的东北铁路、公路网建设提供了详尽的地址资料。在图们江长达七百里的河面上,相继架起了十几座桥梁,稳城大桥便是其中之一。这座桥梁在朝鲜总督府交通局、满洲国以及关东司令部的共同参与下,于年春开始动工修建,并在年正式通车使用。修建稳城大桥的目的是为了将日本侵略军从中国掠夺的物资,通过朝鲜这个中转站,再运回日本本土。年,随着俄军对日宣战,远东地区的战火愈发激烈。在长达公里的中苏、中蒙、中朝边境战线上,58万兵力集结,俄军分三路展开猛烈进攻。苏联远东军第二十五集团,从珲春春华、长岭子、敬信等地突破日军防线,于8月0日成功占领珲春县城。随后,他们又于日抵达大八岭,与日军关东军第2师团展开激战。在激烈的战斗中,苏联红军甚至出动了60架飞机对日军阵地实施毁灭性轰炸。最终,日军的抵抗被击溃,防线被冲破,战局发生逆转,日军不得不仓皇撤退。
为了阻止苏联红军地面部队的追击,日军决定执行一项重要任务——爆破稳城大桥。时任日军特高科女少佐的三司,被派往执行这一任务。她在年8月2日凌晨悄悄来到大桥第五号桥墩,安装炸药并实施了爆破。随着一声巨响,稳城大桥结束了它仅有的八年桥龄。
稳城大桥的爆破在激烈的战斗中,为了延缓苏联红军的追击,日军决定采取一项关键行动——炸毁稳城大桥。特高科女少佐三司,作为执行此任务的重要人物,于年8月2日凌晨时分,悄然抵达大桥的第五号桥墩位置。她迅速而谨慎地安装了炸药,并引爆了这座连接着日军防线与后方的重要交通要道。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稳城大桥轰然崩塌,它的八年桥龄也随之结束。这一行动,无疑为日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后续的战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昭和十二年,也就是年,是稳城大桥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那一年,日军为了军事目的,决定炸毁这座连接着日军防线与后方的重要交通要道。这座大桥,历经八年的风霜,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轰然崩塌,结束了它的使命。这一事件,不仅为日军带来了战略上的优势,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断桥之畔,朝鲜军队严阵以待。桥的另一侧,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咸镜北道稳城郡,那里同样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桥的另一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咸镜北道稳城郡,同样被紧张的氛围所笼罩。吴大澂所书的“龙虎”二字,不仅象征着其深厚的书法造诣,更彰显了他在阻止沙俄入侵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王在山大纪念碑,这座矗立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稳城郡的纪念性建筑,与中朝边界毗邻而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自年建成以来,它便静静地诉说着那段不朽的抗战历史。纪念碑的中间,一座金日成铜像巍然屹立,背后则是高达66米的类主体思想塔建筑,象征着朝鲜人民在劳动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最终赢得了抗日武装斗争的胜利。
王在山大纪念碑不仅见证了朝鲜的抗战历史,也与中国紧密相连。它位于中朝边界附近,与中国的东北地区相毗邻,这使得它成为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交汇点。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王在山大纪念碑静静地守护着那段不朽的抗战历史,也承载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图们江,这条发源于长白山的河流,不仅是中朝两国的界河,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王在山大纪念碑所铭刻的抗战历史,也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在这条河流的滋养下,中朝边境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故事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