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p永恒的悲剧美p
TUhjnbcbe - 2020/7/6 11:08:00

永恒的悲剧美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作,《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林黛玉的悲惨遭遇更是各种悲剧中的典型。造成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当时社会现状。黛玉自身性格及宝钗的“完美”这三方面来探析其悲剧形成的原因。


中国论文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原因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开篇便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P2)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无疑,林黛玉这一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重性: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摧残;自身孤傲的性格;薛宝钗的“完美”品性和家境。正是这诸多原因的互相渗透,相互作用,才使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使其具有更多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蕴。


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摧残


首先,封建的门第观念使林黛玉从根本上失去了成为“宝二奶奶”的可能。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主义已渐趋没落,但封建势力仍处于强大的统治地位。像贾府这样的一个贵族世家,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人品相貌、家庭背景和财产才是男女双方婚嫁重点考虑的对象。而林黛玉的家庭背景首先就和贾宝玉不般配。《红楼梦》中,贾家居四大家族的首位,而林府却榜上无名。黛玉父母去世后更是没有给她留下任何财产作为生活的依靠,而她只能吃穿用度一应皆依傍贾母的垂怜。更别说在大家都看出来她和宝玉的爱情后会有人给她做主。所以是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这个无形的巨大杀手扼杀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


其次,封建社会对女子基本素质的要求,使黛玉为“众人所不容”。封建社会把“立身扬名”作为光宗耀祖的根本手段,而林黛玉却从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反而支持。怂恿宝玉的离经叛道行为;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对这些要求,林黛玉很少做到。她总是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诗句竟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口吟出;封建社会极为讲究严格的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而黛玉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高贵些;封建社会要求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甘于卑”、“伏于弱”,而黛玉却蔑视这类封建道德的信条,锋芒毕露,唇枪舌剑,自尊自强。她对你宝玉的爱情让她对“金玉之言”一再的较劲,这就使那些维护封建道德规范的人们如贾母。王夫人等所不能容忍。


再者,恪守封建礼教的贾府里的封建家长最终夺走了黛玉的爱情和生命。贾*作为一个封建统治的忠实卫道者,迂腐、顽固、保守。在他的统治下的贾府也可谓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贾府里生活的林黛玉虽有外祖母疼爱,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贾府的生活就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她言行举止,必须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从九十四回宝玉失去通灵宝玉开始,大家明明知道黛玉因宝玉已经病的很严重,却不让宝玉探望,而且还巧设骗局,让宝钗嫁给宝玉。“贾府的当权者们毫不顾及宝黛的感情,他们遵从他们的时代,遵从金玉姻缘,最终葬送了一个如花的生命。”[2](P103)可怕的封建伦理最终还是露出了其“吃人”的本质。


二、黛玉自身孤高自傲、目下无尘的性格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最后的命运悲剧也是她的性格使然。所以曹雪芹用一句诗来暗示――“莫怨东风当自嗟”。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一方面是同情,另一方面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自我反省。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反思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世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也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在贾府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是颇出名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府众人对黛玉的态度上得出结论:首先,贾府的下人都在无形中喜欢宝钗而疏远黛玉,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1](P14)。其次,原来和黛玉好的英豪阔大的史湘云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黛玉而倾向宝钗。没有了盟友的支持,本来就势单力薄的黛玉更孤立无援了。再次,贾府的实力派人物也不喜欢黛玉,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给王夫人及众人的印象竟是“狂”,最终连最疼爱她的贾母也开始抱怨她不“省事”。在“三从四德”的封建大家庭中要求的是识大体,知书达理,温和谦让,而黛玉这样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被封建家长们认可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以黛玉这样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她悲剧命运的暗示。


三、宝钗的“完美”品性及家世


“容貌丰美、善体人情、心机过人、深谙世事、满腹经纶、且又身体健康的薛宝钗自信平和地应对着贾府的一切。”[3](P103)而不善为自己打算的黛玉却秉性率真、不屑曲意逢迎、“小心眼”、“使小性儿”、“爱刻薄人”得罪了贾府上下人等,遭到明里暗里的攻击。性格方面的差异,让温柔敦厚、随时守分、时时处处尊奉“三从四德”闺教的宝钗,成为封建淑女的典范,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成为让人感到最受用的“贤妻”。而任情任性、孤高自许、充满灵性的黛玉却被周围的环境所抛弃,最终由众人怜爱到顾影自怜。


另外,薛宝钗的家庭背景也刚好符合了封建社会要求的“门当户对”。薛家祖上是做官的,虽然到了这一代走上了商人一行,但也是皇商,家资百万,巨富无比,再加上与另外三家互相联姻,官商相护,自然是显赫一时。作为四大家族中的一门,林黛玉的家世与薛宝钗自然不能相比。在贾府被抄后的困难环境中,贾府更是需要这样一个有钱的世家来帮他们度过难关。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薛宝钗有着健康的身体,而林黛玉却“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十分“怯弱不胜”。“宝二奶奶”这一角色的第一要务是帮着王夫人处理家*,贾家素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那么作为贾府的实力派人物王夫人在为自己挑选儿媳妇的时候,当然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能帮着自己料理家务,主持家*。


“若向红楼觅佳偶,薛君才合配湘妃。”[4](P458)在封建的社会时代里,注定了只有薛宝钗这样的“完美”性格、“完美”家世才能成为公认的贤妻良母。而林黛玉必然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成为一个悲剧。


曹雪芹之所以把林黛玉这样一个拥有着现代自由美和新思想的人物塑造成一个悲剧就是让读者反思造成这种悲剧背后的残酷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本质。从而使人们认清清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的真实面目。悲剧越悲壮,反思就越深刻。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一节黛玉的悲剧可谓悲壮到了极致,让读者在叹息扼腕的同时,不得不痛恨腐朽的封建社会,反思这样的社会到底扼杀了多少美好的生命。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对女人的观照已超越了女性问题圈,它将穿着女装的人性美人情美及其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种种缺憾一并揭示给人们看,然后,又将这各具特色各有缺憾的人性美人情美撕毁给人们看。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深思。(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王继荣.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文学空间,2011,(21).


[3]胡秀芳.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6,(02).


[4]焕明.金陵十二钗咏?薛宝钗[A].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
查看完整版本: p永恒的悲剧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