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年的一个冬日,长白山寒风肆虐,冰天雪地。杨靖宇患了重感冒,棉裤又被火星烧了一个窟窿,警卫员*生发坚持把自己的棉袄下襟扯一块给他补上。补丁是白的,棉裤是*的,十分不好看,这让*生发很不好意思。杨靖宇用手摸了摸这块补丁,笑着说:“很好很好,这是友谊的纪念。”
这大概是杨靖宇生前最后的轻松时刻。
年2月23日,除去牺牲的、打散的、转移的,杨靖宇身边已经一人不剩。
在濛江保安村三道崴子藏身的一个破窝棚里,进来4个为敌人飞机场打柴火的农民。面对保命规劝,左臂负伤、满脸冻疮又几天没吃饭的杨靖宇平静回答:“咱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上咱家门来打劫,爷们怎么能不管家里的老老少少呢?再说咱要是都投降了,还有中国人的好吗?”
几小时后,将*再次遇敌,孤身一人,殊死抵抗,壮烈殉国。十天前,杨靖宇刚刚度过35岁生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杨靖宇将*殉国80周年。《瞭望》新闻周刊特采访研究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第一路*的专家,还原一个你可能不熟悉的杨靖宇,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东北抗联。
年9月5日,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殉国地,杨靖宇将*曾孙马铖明瞻仰杨靖宇雕像张楠摄
有逃生机会却自断后路
从年到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史志办工作开始,刘贤一辈子都在研究杨靖宇,研究抗联第一路*。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刘贤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先后采访多位抗联老战士和知情人,包括叛徒。
年,杨靖宇牺牲45年后,刘贤将叛徒张秀峰带到杨靖宇殉国地。常青树下,张秀峰沉默许久,失声痛哭。
“老杨本来是可以不死的。”许多老抗联都对刘贤这么说。
年,杨靖宇虽然被重兵包围,但也不是走不了,躲不开。当年6月,共产国际交通员传来信息要抗联一路*过境去苏联。抗联一路*司令部在辉南县石道河子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专门讨论过境去苏联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同意撤往苏联,等着形势好了再转回来打,可杨靖宇不同意。他说:“东北抗联,东北抗联,你把东北抗联拉到苏联去,出了国,那还是东北抗日联*吗?再说上苏联去抗谁?”
抗联许多人对此都不能理解。他们退而求其次:既然杨靖宇不愿上苏联,那上长白山猫起来总行吧?
于是当年10月23日,抗联一路*司令部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第二次会议,有人提出司令部上长白山猫起来的建议。
杨靖宇在这次会上发了火,声音特别大。他说:“东北抗联是干什么的?打*子的!打*子的部队不打*子,扛起枪来到长白山上躲猫猫,那还叫东北抗联干什么?”
其实,抗联力量弱小,杨靖宇比谁都清楚坚持下去将会是什么后果。过去,抗联将士一直有一个信念:坚持下去,等待关内派兵来支援东北抗战。可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战场失利,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悲观失望情绪弥漫、叛变投降之风甚嚣尘上。
在战或降、留或走的问题上,杨靖宇从未有丝毫动摇。“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办?群众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复国失去希望了。尤其是我,更不能走!只要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复国的念想就活泛。”
金一南在一篇缅怀杨靖宇的文章中分析,一路*的存在,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基本日械化的抗联一路*警卫旅,杨靖宇的部队
第一路*活动的南满游击区位于伪满洲国东边道地区,核心区域位于由沈阳、长春、丹东、图们4座城市组成的四边形中央,这正是关东*和伪满洲国的关键要地。这里向南可切断沈阳与丹东之间的安奉铁路,向北可切断长春到图们的京图线,严重威胁着日控朝鲜与伪满之间的交通线。因此,这支部队是钉在日本本土与关东*之间咽喉要道上的一根“钉子”。如果能够坚持到大反攻,抗联一路*完全可以成为切割日本关东*退路的关键棋子。
可惜,将*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八,面对日伪“讨伐队”的重重包围,这位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总司令对身边最后7名战士下达分兵命令:伤员往回走相对安全的路,自己带着两名警卫员继续向前联络部队。
临别前,司务长刘福太拿出最后半块大饼子想留给杨靖宇的警卫员,不小心被杨靖宇听到了。他拿过半块大饼子,一块块掰开,又让战士拿茶缸化了一缸雪水,煮了一茶缸苞米水。大家用一只小铜勺轮流喝着,谁也不肯多喝一口。杨靖宇挨个看看大家的脸,坚定地说:“别泄气,敌人是打不过我们的,就是我们这几个人都没了,还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寒冬时节,灰白色的太阳高悬在天上,2月18日,杨靖宇身边最后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时遇敌牺牲,他孤身一人踏着没膝白雪,饥寒交迫辗转在濛江一带的山林中,与讨伐队周旋5个昼夜,殊死抵抗。
“杨!你的命要紧。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面对叛徒、面对敌人的劝降,杨靖宇只用手枪里的子弹回答。激烈的交战中,一排机枪子弹击中杨靖宇的胸部,他仰面向天,轰然倒下……
杨靖宇被断头剖腹,经化验得知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枯草和棉絮。指挥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愣住了,沉默良久,对着已经没有头颅的杨靖宇遗体,行了一个庄重的*礼,竖起大拇指说:“杨,大大的英雄!”
在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下抗争到底,在尚有逃生机会的时刻自断后路,以生命为代价燃起光明之烛,这,就是共产*员的本色。
“密营里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杨靖宇最后的两名警卫员牺牲时,敌人在他们身上搜出的遗物中有手枪、现金,还有口琴。杨靖宇将*的遗物里,也有一只口琴。
多年来,很多人对东北抗联有一些误读,认为他们是土匪、胡子、山林武装。虽然抗联部队确有不少是山林武装改编过来的,但抗联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
抗联著名将领中很多都是知识分子,赵尚志、赵一曼都在*埔*校学习过。周保中从云南陆*讲武学校毕业,在莫斯科大学学习过。李兆麟擅长书法、绘画和吹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出自他和抗联第三路*部分将士集体创作的《露营之歌》。
杨靖宇则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能文能武,喜爱读书看报,喜欢音乐,重视部队文化建设和思想*治工作。
刘贤在长期研究中发现,杨靖宇早在担任东北人民革命*第一*第一独立师师长兼*委时,就主办了《人民革命**报》《人民革命画报》,并亲自动笔为巴黎《救国时报》撰写大量稿件。在年初,他亲自起草的一份《南满游击队传单》已经富有远见地提出了“组建抗日反满联*”的*治主张,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年9月18日南满游击队改编成的东北人民革命*第一*独立师成立后,杨靖宇主持颁布一系列规则、条例,召开士兵会议,民主议事,讨论作战情况,总结作战经验。部队还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学习文化,进行歌曲比赛。
他提出连以上干部要做到“四会”:会唠嗑(做群众工作),会吹口琴,会讲故事,会拉歌。在抗联一路*的联欢会上,“杨靖宇的口琴,曹亚范的箫,小刘的大刀”并称为抗联一路*三大金牌节目。
抗联老战士、原柳州*分区副司令员沈凤山曾回忆说:“当年咱们抗联一路*有一个好传统,就是爱唱歌。杨靖宇将*提出,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唱歌,密营里就是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年6月1日,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总司令部正式成立。当晚,杨靖宇提笔创作《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歌》并亲自教唱。“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创造出联合*的第一路*,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铁证”……在艰苦的岁月里,激昂的歌声给了抗联战士精神上的鼓舞和无穷的勇气。
靖宇风骨代代相传
“影视剧中的杨靖宇高大魁梧,声如洪钟。其实,杨靖宇身体并不好。他曾五次入狱,被日本人折磨出肺病,如果长时间讲话,中间要停下来歇一歇。”孙太志说。
孙太志今年34岁,是吉林省委*史研究室研究东北抗联最年轻的专家,经常担任杨靖宇事迹的义务讲解员。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孙太志小时候就听过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英雄战死后被断头剖腹,肚子里只有草根棉絮的悲壮时刻。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更多杨靖宇的人格魅力。
越研究他越放不下,英雄的精神、才能及人格魅力令他景仰、崇拜、欲罢不能,他干脆辞去在别人眼里更有前途的领导秘书工作,专职*史研究。
将*的风骨也在子女后代中传承。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年他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一走竟是永别。
年,确山解放。孩子们也曾向路过的解放*打听马尚德的下落,但没有人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更不会想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烈士。一直到后来,在杨靖宇生前战友帮助下,两个孩子才知道杨靖宇就是他们苦苦等待的父亲马尚德。
杨靖宇育有一子马从云,一女马锦云。年,在郑州铁路局材料厂工作的马从云因公殉职,年仅37岁。
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支部书记刘善业,20世代80年代曾经到河南探访杨靖宇后人。“老人(杨靖宇的儿媳方秀云)住的房子很小,顶多有20平方米,这是五六十年代由单位统一建造的工人住宅区,矮小而简陋。”刘善业这样记录道。
虽然是英雄后代,他们却低调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马从云次子马继志,曾当过兵并荣立三等功。他在战斗中被子弹打中腰部,为共和国流过血,至今弹片还残留在腰部,退伍后成为郑州铁路局的一名火车司机,坚守岗位34年,一直到退休,从来没有以英雄的后人自居,更没有向单位领导提过任何要求。
杨靖宇的小孙子马继民则继续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他说,家里有块珍藏的桦树皮,是年父亲和母亲在爷爷牺牲地带回来的。
逢年过节或在杨靖宇的忌日,他们总会拿出这块传家宝来怀念。“母亲告诫我们兄弟姐妹: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她明确表示,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要低调做人。”马继民说,全家人心里都有一个信条:杨靖宇是我们的骄傲,但绝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资本!
“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这9个字成了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在马家一代又一代人中绵绵传续。
将*的曾孙马铖明从天津大学毕业后,选择到靖宇县,在杨靖宇曾经战斗和殉国的地方,做一名基层工作者。
英雄往往逆行。作为将*的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今年初,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马铖明报名加入防疫志愿者队伍。“我不能像曾祖父那样惊天动地,但国家有危情,我也义无反顾。”马铖明说。
马铖明报名时没告诉父母,得知情况后,马铖明的父亲马继志说:“要不是年龄限制,我也想去!为儿子加油!”LW
刊于《瞭望》年第33期
延伸阅读
?向抗战烈士致敬:首批名抗日英烈名录公布|第二批位抗日英烈名录
?东北抗联:不一般的14年
?事变86周年丨东北抗联,代表人类抗争奇迹的不灭番号
?不能忘记东北抗联的那些英雄
?独家史料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央文献研究室供稿)
?京剧艺人曾如何抗日?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史湘洲
监 制
杨桃元
编 辑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