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成林、张继大、张洪德、卢万石??”10月26日下午,拿着泛*的旧照,从原马角坝机务段退休近40年的袁文亭老人戴着老花镜一边在纸上挨个写下名字,一边细数往事。
照片上,组成“ 八四八战斗包车组”的9名年轻战士斗志昂扬、血气方刚。年 战争结束前夕,风华正茂的他们聚在一起,留下了这一张珍贵的合影。如今,照片上的9人只剩下袁文亭老人健在。而70年前 战场上的那段故事,一旁的子女也是第一次从乐观的父亲口中听到??
年
在东北出生的袁文亭,是原沈阳铁路局图们机务段的一名司炉工。
年
中国人民 奔赴朝鲜作战,铁路承担着运送*事物资运输的重任。
年
袁文亭自愿报名前往援朝前线。
回忆录
一批批*需物资从丹东口岸运往朝鲜,一列列火车朝着炮火连天的战场驶去,八四八号蒸汽机车就是其中一列。值乘任务由9名固定人员担当,袁文亭作为司炉工与司机张洪德、副司机刘同发3人一组。袁文亭回忆:“20多节车厢主要向前线运送 、枪支、炮弹和大米。”
补给线关乎战争命脉,更是敌人轰炸的首要目标。援朝的运输线常常危机四伏,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敌机轮番轰炸,两三百公里路程行进起来异常艰难。“白天隐蔽在隧道里,甚至拿深色布匹把机车遮上,晚上再抓紧时间发车。”袁文亭说。
包车组9人合影袁文亭回忆,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列车的绝对安全:“难免有炸弹会扔到洞口,当时八三一号机车就因为停靠在洞口附近,炸弹刚好落在司机室头顶,几名战士全部牺牲,战友们心痛得几天都吃不下饭。”
即使危险重重,袁文亭和战友们仍然把保障铁路运输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作为司炉工的袁文亭工作在几平方米的司机室里,锅炉与人的距离还不足1米。跑一趟单程就要用二十多吨煤为机车提供动力,全靠司炉工和副司机一铲一铲地把煤炭添进锅炉里。夏天,熊熊炉火炙热难当;冬天,凛冽风雪钻进车厢。“前胸是汗,后背却冰凉。”袁文亭说。
袁文亭记得,给司炉添煤时会有火光,为了不暴露行踪,3个人把司机室用布帘子盖得严严实实,捂得像蒸笼一般,闷得喘不上气,大伙儿只能在交接班的时候才能喝上一口凉水。他说:“我把毛巾沾水打湿后用嘴巴咬住,就能凉快点。想着前线还等着人员和物资,哪里顾得上自己热不热、闷不闷。”
期间,通讯条件有限,值乘的火车司机和铁道兵们不仅有“勇”,更有独属那个时代的“智”。年的一个夏夜,机车刚刚开出山洞,袁文亭就听见远方传来一阵锣鼓声,手电筒的亮光晃向司机室。这是在当时条件下,铁路被敌*截断时铁道兵给火车司机的“停车信号”。凭借经验,司机张洪德立刻采取制动措施将机车停下,再退回山洞中隐蔽起来,等候前方的抢修队修复线路后继续通行。
年
的装备状况也有了改观。与战争初期不同,司机们的值乘任务有了轰炸机“天敌”高射炮的保驾护航。年秋天的一天,当天15时许,天色未暗,袁文亭和战友们就启动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运输任务。“首长告诉我们,不用怕,这次我们的高射炮和空*全部出动。”袁文亭回忆,那一次,部队师长坐在驾驶室指挥,一车人士气高涨,“大家都想着战争就快要胜利了!”
年
为支援西南“三线”建设,回国后,袁文亭和八四八包车组里的刘同发、刘凤祥一同被调到原成都铁路局马角坝机务段工作。年,袁文亭成为了宝成铁路的一名货车司机,直到年退休。
包车组战友小时候,刘凤祥叔叔会给我们讲起 的故事,而父亲却很少提及那段经历。”女儿袁丽华说,随着岁月流逝,老人更是将自己在战场上的艰辛过往埋在内心角落,一旦说起,也只是赞叹战友的勇敢和铁道兵的不易,只有在接过中国人民 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他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这份属于自己的荣誉。
70年时光荏苒,当年并肩作战的八四八包车组的其他战友虽然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却永远烙印在这位87岁老人的心间。
袁文亭写下战友们的名字文图/全媒体见习记者邓颖璐全媒体记者刘晓
来源丨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编辑余之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