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安徽阜阳的“刷白墙”用万元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但是急于求成,“面子工程”现象依然相当普遍。
只要到过了“考核期”一段时间的村庄去看看就不难发现,一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始时投入大、样子好,门门功课都达标,但因后续缺乏投入、管护,更没有培养起村民对设施的使用习惯,许多工程都面临荒废命运。
有钱建无害化厕所,却没钱抽粪
中部某省的一个山区农村,村口牌楼东侧曾经作为人居环境整治“亮点工程”打造的一座公园内的景观已破败不堪。
一名78岁的村民说,“改造”之前这里就有一座村委会建成的凉亭,是村民们乘凉聊天的好地方。年,第一书记到村里任职,和村干部商量把这里修建成公园,让村民能在更好的环境里休闲。
“当时就在村口东边建设风车、水车、喷泉,还建了鱼塘。”村民说,风车是米*色的,水车在流水冲击下还能转动,但三四年过去了,风车成了灰白色,水车也没有流水可用了,喷泉也不喷水了。
据了解,当时修建这座公园花了大约30万元,全部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出资。由于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缺乏后续管护,原本漂亮的公园就变得如今这样破旧不堪,还不如原本的一座旧凉亭。
编辑研的家在城市里的老小区,十多年前搬进去住的时候,小区里也有过水塘和水车,水边还有乐队的雕塑。但如今水塘也已经全部干涸,水车摇摇欲坠,雕塑破败不堪。
就连城市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也难逃“一时好看”的问题,不考虑村集体的收支情况就建公园、照搬别的村庄和城市里的一套,更是注定白费功夫。
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之前垃圾整治运动扫到西部的时候,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为每村配备了垃圾箱,家家门前添置了垃圾桶,每个乡镇也配备了多台垃圾车。
然而他们没能意识到的是,早已有调查表明,从费用上来看,收集和运输的费用约占生活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全过程总费用的60%-80%。
县里一名村干部说,垃圾收集后,因为他们村没有垃圾车,只能到临近村去借。“靠人情借车倒垃圾,大家慢慢就没了积极性,整齐的垃圾箱就变成了垃圾山,堆得实在看不下去了再去借车。”
要建设一时好看的村庄很容易,长远的维护却很难,每一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搞垃圾整治,光是配车还不行,油钱从哪里来?现在的清洁员要是下岗了,谁负责找新的人?许多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根本无法负担垃圾车日常运转的花费,更别说再往后的事情了。
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营运成本一直是困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难题,这导致一些乡村不仅没能持续“美丽”,还出现了“倒退”,影响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
北方某村在农村厕改中统一修建了双瓮漏斗式新厕所,还配备了一辆抽粪车,但由于抽粪车使用一次成本太高,村民渐渐又用回了传统旱厕。
而在近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的演讲中提到,他走访的贵州的一个村庄里,老人家家里配了三格式无害化厕所,余欣荣问老人家厕所的粪便谁来处理,老人家干脆地说:“干嘛还要他们(负责抽粪的公司)来,他们还要收我的钱。你知道吗,这是最好的肥料!我家里的菜地特别需要这个东西,三天两天的,我只要忙完家务事,忙完地里的活,我就去处理了。”
类似的设施用在不同的农村,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无害化厕所本身是否实用,而是有没有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惯制定一套长远可行的整治方案。
年广东省全面启动了27个县(市、区)整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但是哪怕是采取了PPP模式,几百万的费用不用村民自己掏,村民意见还是很大。兴宁市郊区几个已经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村书记直接表示,建成一年多的污水处理设施一点用都没有,而且最多三年污水处理管网肯定会被阻塞掉。该村书记介绍说,这两个村的污水处理池设计收集污水量为80吨,但实际不到20吨。
西部某镇耗资万元修建了污水处理站,作为上级检查和环境整治的“亮点工程”,在围栏围起的污水处理站能看到各种展示牌。但由于缺乏运营维护费用,该处理站建成几年却未能启用,早已荒草丛生,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荒草园”。
还有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还没建成,干部们都已经直说:完全是为了考核而建,根本不会考虑长期使用。明知道没用,却还是要建,根本不考虑后续配套使用问题,这该造成多么大的资金和人力浪费!
有钱搞建设,却没精力考虑长效机制
在一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荒废的村子里,一名村干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坦言,决定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考虑太多,导致部分项目没能发挥预想的作用。这件事也让他反思,假如再商量美化乡村,他肯定不会像之前那样只顾建、不顾管,会把后续管护纳入统筹考虑。
距离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下发已经过去了近两年的时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不注重系统规划和长期营运计划的制定,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暴露,据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依然不到10%。
吉林省图们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主要靠*府,而*府本身就属于“吃饭财*”,收入来源薄弱、单一且不稳定。虽然投入了1.6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点多面广,35%的农村的排污水体制都还没能健全,20%的村庄连自来水的供应都不稳定。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有意外横财,让这里的50多个行*村和多个自然屯都瞬间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府也根本掏不出后续支持设施维护的资金。农村整治,绝不只是阶段性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攻克长期投入的问题。
有的项目实施者想当然认为村集体会承担管护责任,而实际上,当前不少村庄缺乏集体产业作为经济支撑,集体收入微薄,有的甚至没有集体收入,管护经费、人员匮乏成为普遍性问题。
除了村集体的经济情况层面,参与其中的农民的心理层面也需要得到充分考虑。许多村庄虽然经济上过得去,但是缺乏刚性约束力,没有奖惩机制,许多人交了钱给保洁员,村庄环境的事情就撒手不管了,毫无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言。
西北某山区村为了整治污水横流乱象,修建了盖板渠,将污水从地上转入地下,但渠的尽头是村边的池塘。没几天,这个池塘就成了新的污染源。“只要不流到自家院子,流到哪去就没人管了。”该村一名村民说,这样的美丽乡村还是“半拉子”。
“就现阶段来说,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初级水平。”一名乡长说,很多村庄面貌有所改善,如村子外墙面都统一翻新,有的乡村建设得具有乡土风情,个别村建成规模或大或小的景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农民多数还处于“被建设”的状态,没有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
当下*府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确实较多,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地投入资金,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指导,在建设模式的总结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长效运营机制和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发力不足,造成美丽乡村建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似投入不少,实则效果有限。
年,惠州市环保局一项调查显示,全市约有25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率不足50%,更何况村里的设施?这并不是污水处理设施本身的问题。没考虑农村地形和村民生活,照搬其他村镇和城市的东西到村里来,没有普及和教育使用的计划,还指望新设施融入接受度低的农村,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破解管护难题,须激发乡村内生力
针对“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基层干部表示,要探索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和维护;同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探索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和*府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巩固和持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也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里面不起眼的仁家村也安排了垃圾车和垃圾桶,刚开始搞垃圾整治的时候,清理出了整整车溪河淤泥和1.5吨的障碍物,仅就一步而言,能够超越仁家村的村子绝不在少数。
仁家村内街道干净整洁
但是又有多少村子,到现在依然像仁家村这么整洁?有了前期资金,再脏乱差的村子都能来个大变样,但是只有一套完整的维护机制,能保证10个月后、两年后,村庄不会“打回原形”。
仁家村在搞垃圾整治建设的时候,同时制定了村规民约,每个月有2到3次村民共同参与的“大扫除”,领头人则是仁家村的妇联主任马彩屏。有一个这样的“领导角色”,村里的广场舞队成了维护家园美丽环境的利器。
仁家村妇女广场舞队
正如江西省横峰县莲荷乡*委书记刘永峰说,只有让村民成为建设自己家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使他们最大程度获益,他们才会在建设和后续管护中更加上心出力。他建议,美丽乡村建设可引导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府按比例配套,吸引民营企业、能人乡贤等各方力量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同时,创新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护,支持农民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做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福建省三坪村已经是AAAA级风景区,旅游收入固然占了收入的一大部分,但其实景区的维护,比普通的村庄维护需要更大的投入,这笔钱从哪来?从三坪村那亩毛竹、亩蜜柚和亩耕地里来,从这里的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中来。产业不仅是村民生活的支柱,更是环境整治长远发展的支柱。
福建省三坪村
专家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市县两级*府要优化支出结构,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纳入预算;县级财*要统筹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一事一议财*奖补等相关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依赖外来资金“输血”,还需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实现自身“造血”。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年全国乡、镇垃圾处理率分别为72.99%和87.19%,但是在年底,全国12.8万个国家级建档立卡的贫困村里,有47%的村庄还是随地乱丢乱扔的状态。
青海班彦村地处青藏高原,是发展形式恶劣的贫困村,确定要在这里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候,产业发展也成为了干部们考虑的因素之一:一是发展特色养殖业,给村民配养殖区域和圈舍,户年均增收元;二是与企业合作,*府投资,通过光伏电站和光伏项目带来收入,电站投资每年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益;三是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和电商结合起来,带动村内名妇女就业。
据了解,部分村庄让环境养护有红利,生态环境成了增收土壤,不仅激发了乡村经济活力,也让美丽乡村建设后期投入和管护资金有了可靠保障。
编辑:西青图片:来源于网络●这几间破旧农舍经过“爆改”后,竟成海丰最美民宿●他们用三个月,把这三个屯“爆改”成广西全区示范村●走进阴那山的小众景点,在雁南山居领悟茶中禅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