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呈贡大禹乡除外中央空调清洗师傅呈贡
TUhjnbcbe - 2021/1/23 2:56:00
?注意看延边与间岛省的区别伪满洲国地图说完了“间岛”地区的前世今生,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日本的战略目标有没有达到了。应该说日本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中日双方所签订的《间岛条约》中第六条明确规定了:“将来将吉长铁路延长到延吉南境,在韩国会宁同韩国铁路接轨”。而对于中国来说,从表面上也没有吃亏,因为所答应的还是之前中朝条约所明确的内容,即国境线不变的基础上,允许朝鲜移民在“间岛”地区合法居住和贸易。只不过加上了,要在通商地点建日本领事馆的条款。鉴于日本已经是韩国的保护国了,这个条款并不能算是中方退让。
  我们刚才说了,日本的目的只在“路权”,根本没有想过为朝鲜移民争取土地的事,因此清*府这次出乎意料的“外交胜利”,其实算不上真的胜利,甚至可以说是上了日本的套。日本的真实战略目的,从日本将图们江北所有的朝鲜移民区,都做为谈判基础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国与国之间谈判,无论一方有多么强势,在提出自己诉求的时候,也一定是要有一定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搞“垦岛”那片河滩地,或者为海兰江“正名”,都还算有个说法(并不是说有理,而是说可以厚着脸皮提出来)。试图将所以朝鲜移民区都划给朝鲜,就根本没有任何依据了。更何况,要想通过协议的方式,划走一个国家的土地,特别是中国这样视土地为生命的国家(无论大小),其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起码要花费很多时间,而急于构筑自己的满——朝铁路系统的日本,并不可能真的为了这棵树的归属,而延缓占据整片森林的计划(北面还有一个有同样想法的俄国呢)。
  现在看来,最受伤的应该是本来对日本“寄予厚望”的“大韩帝国”*府和那些移民了。本来在日本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并扶植满洲国后,朝鲜方面还有机会就间岛问题与伪满洲国重新协调,前提是日本人想这样做。不过日本当时的战略重点已经在如何整合“满洲”了,为了这都在锅里的肉怎么分配的问题,而让新生的满洲*权徒生不满,产生不稳定因素,着实没有必要。因此从韩国人的角度来看,直到现在都认为日本人出卖了朝鲜半岛的利益。从日本的角度看,倒也的确是拿朝鲜移民和所谓“间岛”做棋子的;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无事生非。
  通过间岛事件,日本终于有机会构筑它的北方战略通道了。按照之前日本构筑南满铁路和朝鲜铁路“丁”字型铁路网的效率,日本应该很快能够实现他的战略构思的。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直不被日本人视为主要对手的中国方面,出现了重大变故,也由此将日本实现计划的速度,后推了二十年。这个重大变故就是——大清帝国完了。在《间岛协议》签订后的第三年,即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那时吉长铁路甚至还没有修筑完工(年修通的),日本的计划尚来不及全面展开,就要面临新的谈判对手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统一固然是最佳的选择。不过如果这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暂时的动乱和分裂,往往倒能激发出一些之前被掩盖的潜力来。日本所要面对的中国,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如果日本一直面对的是那些高坐在北京的满洲贵族,和汉族谋臣的话,他们在东北的计划会更顺利些。因为地理上所产生的距离感,会让*治中心的统治阶层,比较容易放弃边缘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在这个*权处在内忧外患的阶段时。结束满洲贵族统治的中国,不仅在*治上面临重新洗牌,在地缘结构上也是如此。各种*治力量纷纷抢占有利地形,以期在乱世中分得一块蛋糕。这种格局对地缘的影响就是,一些之前被帝国中央所忽视,或者说开发度不够的地缘板块,潜力被激发了出来。而这其中,奉系*阀所控制的东北地区,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东北地区之所以为俄、日所窥视,就是因为它潜力巨大,即使不考虑它的可耕种面积,白山黑水之间所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也足以抵得过一个中等国家。尽管俄、日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保有*事优势,并控制了主要的交通线(铁路)。但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毕竟东北的主权还是在中国*府手上;另外连续几代的移民史,也让中国方面,在东北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人口优势。如果能够有利利用这些优势,并在俄、日两国之间寻求平衡(又是“以夷制夷”的老办法),占据东北地区的*治力量,最低限度能够在*阀割剧的局面下,脱颖而出的。而最终抓住了这个机会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了。
  本土出身的奉系*阀,独立经营东北的局面,让日本所面临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本来重点博弈俄国人,变为不得不更多
  在奉系依靠数量宠大的移民,来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日本当然也清楚人口数量的对比,才是决定地缘属性及文化的终极力量(看看曾经成功入主中国的满洲人的下场就知道了)。因此在日本全面控制东北地区以后,也试图通过增加移民的数量,来达到融合东北地区的目的。其计划是通过20年的时间,移民万人,并在东北繁衍到万人。这个数量预计可以占到东北总人口的1/5,虽然仍不能取得优势地位,但最起码可以避免同化,巩固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地缘基础。当然,最终要想完全融合东北地区,日本还需要对东北境内的汉族进行“皇民化”教育,以期从汉族人口中分化出相当数量的,有日本文化认同感的群体来。这种做法跟当年的满洲人抬亲满汉族入旗的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目的性更明显。不过由于日本后来卷入战争的程度过深,人口消耗过大,影响了移民数量。另外就是东北地区毕竟与中央之国的其他区域山水相连,很难孤立性的进行同化*策,因此日本试图改变东北地区地缘基本面的企图并没有实现。而在另一个,在地缘上属于孤立状态,日本统治时间又较长(半个世纪)的台湾岛,日本就要成功的多。以至于接蒋经国班的那位“总统”,至今仍以做过日本人为荣。奉系*阀,或者说东北本土的地缘力量崛起,以及中国当时混乱的*治局面(在和名义上的中央*府谈判时,就有可能换总统了),延缓了日本控制东北的时间,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日本计划中的“朝满铁路”(北线),进行的就那么顺利了。从时间上来看,由将铁路由吉林穿越长白山脉,铺入长白山脉南麓的时间是年(吉林至敦化之间的“吉敦”铁路,日本向中国方面提供贷款,并控制路权);而再由长白山脉南麓(敦化市)穿越整个“间岛”地区,到达图们江北岸(图们市)的计划,则要到年才开始动工,年完工。至此,长春到图们的铁路线才算全面完工,这条分段完工的铁路线,也因此被叫作“长图铁路。而这时朝鲜境内的铁路线早就在等着对接了。
  之所以日本的战略计划迟延了二十年才算全部完成,当然不会是技术上的问题(一年多就修好了“敦图铁路”)。大家注意下时间点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在敦图铁路正式开工的前一年,即年的9月18日,是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而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终于可以彻底的将中国方面的势力,赶出东北了。只不过鉴于东北地区中国方面在人口数量上所具有的强大基数,日本方面在敦图铁路开建的同时()年,不得不暂时扶植了那位从北京退位的末代皇帝,边渡性的成立了伪“满洲国”。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以华制华”呢。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在张作霖时代,也曾经取得过一些进展,即在——年间,由吉林经延吉,向图们江畔修筑过一条窄轨轻便铁路。只不过张作霖的这种妥协并不彻底,这条因起于吉林市天宝山的窄轨铁路,并不能真正与两端的朝、满铁路网对接,战略作用更多是方便日本控制间岛地区(年,标准轨的长图铁路完工后,就废弃不用了)。不过可以注意的是,这条因从天宝山出发到达图们江的临时铁路线(叫作“天图铁路”),东端的终点并非是图们江拐角处的“图们市”,而是在当年爆发“间岛事件”的垦岛边上,那里现在还有个叫作“开山屯”的小火车站,如果将来北朝鲜决定与中国铁路网对接,这里将很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将中国势力逐出东北后,日本所面临的对手就只剩下控制中东铁路的俄国人了。这时已经是苏联时代了,永远将地缘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俄国人,并没有履行他们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义务,当仁不让的接过了沙皇俄国在东北的一切权益。在中(奉)、日、俄三方角逐的时代,意气风发的少帅张学良,曾经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于年向红色的俄国人发起了挑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东路事件”。其结果自然是以东北*落败而告终,胜利后的俄国人除了保住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外,还稍带拿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江口的“黑瞎子岛”,以惩罚东北*的这种自不量力的行动。当时所拉下的这些饥荒,直到前几年才算有了个了结。
  不过此时的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欧洲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并且当时欧洲的地缘格局已经有出现质变的迹象了。因此在年,俄国人最终还是暂时放弃了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在收到日本一笔巨额的赎买费后,向日本方面交出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日本是势在必得,俄国如果坚持下去,有两线作战的风险)。而全面控制东北局势的日本,又人图们市,向西北方向修通了连通中东铁路干线的连接铁路——图宁铁路(终点为牡丹江市)。至此,日本算是拥有了一张“三横两纵”,将朝鲜半岛分别与沈阳、长春、哈尔滨连通在一起的铁路干线网。接下来,日本可以集中精力向中国的腹地——华北平原渗透了。
  关于间岛的情况,就解读到这了。这其中技术层面的东西,除了包含一些边境划分的游戏规则,重点还在于解读“铁路”网建设,在经营大陆战略时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联想到中国目前在高铁上所取得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经营和利用自己的大陆优势了(这一点是美国所欠缺的)。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他就是被国共两*同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尽管现在否定一切的风潮,也刮到了这位伟人身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孙中山是一个纯粹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者。这一点,不仅能够从他退让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来又提出“联俄联共”的口号中看出;更能从他对于中国铁路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上看到(中国提出全国铁路网建设的第一人,并身体力行的去推广实施)。对于灾难浓厚的中国来说,并不是每一个*治人物,都能够从争权夺利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解脱出来,去真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一点实事的。仅这一点,“国父”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的。〈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1在解读完“间岛”问题后,我们该把视线西移了,因为中朝边境的历史纠葛还没有结束。因为即使中、朝(韩)双方能够就“图们江”正流问题达成共识,也并不代表对于整个图们江的走势有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一条界河来说,最容易产生分歧的一般有两个地方。一是呈喇叭形的入海口;二是水量不大,分支甚多的源头处。而自从俄国人将中国地区从“日本海”沿岸国家剥离出去后,图们江口其实就没中国什么事了,当然也不会与朝鲜产生边境纠纷(出海权还是要搞一搞的)。因此在历史上,中朝之间的主要边境矛盾集中在图们江的源头上,而在这个区域,由于已经临近朝、满两族的圣山——长白山(白头山)。其划界问题对于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和敏感度,甚至还要高于“间岛”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长白山”的地理位置,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它在东北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从地理形态上来看,长白山及其周边的一些山体,其实是位于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组山体。之所以说“长白山”具有分水岭性质,是因为它恰好处在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那个夹角处(东面就是三角形的“间岛”地区)。发源于其北麓的河流,流向长白山脉,并最终汇集成为松花江的南支;而发源于其南麓的河流,却并没有能够穿越朝鲜东北部山地(这部分的山地海拔太高),而是贴着朝鲜东北部山地的北沿,汇集而成了鸭绿江,流入*海。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白山”与其说是“分水岭”,不如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山地的“分割点”。也正是因为能够兼顾南北,“长白山”才被其北面,纵横于长白山脉中的“满族”,以及其南面,活跃于半岛山地之中的“朝鲜族”,共同视为“圣山”。对于这样一个在地缘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山体,中朝双方都在试图从文化上将其包容在自己一方的地理结构中。典型的表现就是“长白山”与“白头山”之争。实际上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在“长白山”问题没有*治化倾向之前,并没有刻意去区分这两个概念。在我找到的一本,70年代末的中学地图册中,山头上那池“圣水”,还是被标注为“白头山天池”。而在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地图上,其正式名称都已经被改称为“长白山天池”了,只是在这个名称下面,会用括号标注出“白头山天池”这个曾用名。(相关的风景区,也是以长白山为抬头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当然不会有相关的文件公之与众。不过这种微妙的变化,确实是随着 以南那部分“朝鲜半岛”的经济实力提升,并开始对中朝边境现状指手划脚后,才发生变化的。实际上,名字只是一个符合,如果不被迫承担太多的责任,叫什么真的无所谓。不过既然半岛内部有这种想法,并且将“圣山”南面的一条小山脉命名为“白头山脉”;那么中国方面自然也有权利将“长白山”,作为整个东北边境的山地的一部分,合称为“长白山脉”。虽然双方在地理名称上的这些做法,并不会真的对地缘*治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如果中国境内的这座“名山”,跟朝鲜半岛内的一条山脉同名的话,难免会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产生联想。更为重要的是,“白头山”这个称谓,已经被写进了韩国的国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开始重视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正常的反应。
  记得有一种诈骗的手段就是,在某幢新交工的大厦中租个办公室,然后注册一家跟大楼名相同的公司名。之后以发包整幢大楼装修工程的名义,向诸多装潢公司收取保证金(一家几十万的收完后跑路)。让自己国内的某条山脉名,与邻国境内的某座山体,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与这个案例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因为此,对于中国的“正名”行为,韩国境内的某些群体,是非常愤怒的;其最经典的举动,便是几名韩国运动员在年长春“亚冬会”上举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的标语,以抗议组委会将她们心目中的“白头山”,称之为“长白山”。虽然这种行为并不会对*治家们的决断有丝毫影响,但却让这几个运动员收获了“意外之喜”,在中国的网络PS领域,超越了中国本土选手——网络小胖,成为当时露镜率最高的网络名人。当然,负面作用也有,就是让一些迷恋韩国偶像的中国韩剧迷,第一次有机会从公众媒体上,看到真实的韩国。抛开*治和文化因素,长白山也好,白头山也罢,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缘焦点,除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外,其独特的地理形态,也是让它成为“圣山”的重要原因。因为与东北地区和半岛北部的其他山体不同,长白山是座死火山(也有说是“休眠火山”,那样的话,说不定哪天就喷了)。相比于其他山体,火山更容易成为崇拜的对象。这倒不是因为火山喷发的样子壮观(那样的话,躲还躲不及),而是因为很多火山的轮廓都呈优美的圆锥状,下宽上窄的形态与人工建筑的祭台神似。如果上面再有些白雪(比如富士山),火山口再积点水的话(这样的话,圣水也有了),那从形态上就更有神圣感了。在敬畏自然力量的古典时期,中朝边境唯一兼具上述特质的“长白山”和它上面的“天池”,被满、朝两族共同视为圣地,也算是名至实归了。事实上长白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只是一组火山体中最为出挑的一个。在长白山的西南方向,有一个体量相当,侧看形似“天鹅”的火山体,叫作“望天鹅山”;而在它的东南方向,对称的位置也有一个同级别的火山体,叫作“胞胎山”。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整个山体在外观上分为紧密相连的“南北”两部分——北胞胎山、南胞山(所以外观看着比另两座火山稍长些)。这三个呈品字型排列的火山,共同组成了一个地质学意义上的“长白山火山区”。
  由于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的走势比较清晰,并且是从“望天鹅山”与“胞胎山”之间南北向的穿越而过,再西流入*海的。因此位于鸭绿江西、北侧的“望天鹅山”地区,归属于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异议(但也同样有朝鲜移民)。主要的边界纠纷集中在“长白山”与“胞胎山之间。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作为中朝界河的另一位主角——图们江,在此走向不明。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有“三江之源”之说。即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这其中松花江的正源(南源)——二道白河,是发源于长白山的北麓,并且是唯一接入天池的河流。从这个角度看,当年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满洲人),倒真的是最有可能先溯江而上,到达天池朝圣的族群。
  而与松花江相对称的,就是发源于鸭绿江南麓的鸭绿江。不过鸭绿江的源头,虽然能够上溯到长白山的山腰之上,但却没有与天池相接。从朝鲜半岛的角度来看,这也为他们索要天池的所有权,埋下了隐患。不过相比于鸭绿江,同样声称发源于长白山的“图们江”,就麻烦了许多。正是由于它的源头不清,使得中朝双方在划界时,所牵扯的领土问题就不止一池圣水那么简单了。关于图们江正源之争,实际上在康熙年间就产生了。年康熙帝派大臣“穆克登”前往中朝边境勘界。按道理说,古典时期的边界是不用特别去勘察的,尤其是朝鲜与中国之间的这种藩属关系。不过我们前面说过了,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决定封禁东北。这样的话,燕山以南的汉人,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人就都不能进入东北地区了。
  不过既然你为大家订了条“善入者死”的要求,那最起码要让人家知道,过了哪条线才会死。出于成本考虑,长城没有被再次利用起来(这些蜿蜒于山脉之中的长城,驻*和维修成本都太高)。阻挡汉族向东北移民的办法,靠的是在辽宁南部挖壕堆土,插植柳条作为边墙,称之为“柳条边”。而在中、朝边境,问题看似要简单的多,鸭绿江和图们江应该可以成为天然的红线。只是当双方勘人员到达两江地区时,才发现,鸭绿江上游的流水走向,还是很清晰的,但图们江上游却已经很模糊了。你甚至无法确认,图们江的正源,究竟是发源于长白山东麓,还是胞胎山的北麓。
  多年前的那次勘界行为,到底是定了一条什么样的边界。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长白山天池肯定是没有被包进去的。因为无论是鸭绿江,还是图们江,都没有与天池相连。最终在二者源头之间划的那条连接线,也不可能绕到天池中去的。
  由于历史是人写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偏向性了。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些史料时,重点不应该在双方的记录者(很多还不是亲历者),是怎么说的,而是他们所提供的客观依据究竟有哪些。中、朝双方的历次勘界行动,一共为图们江的正源提供了三个选择答案,分别是:红丹水、石乙水、红土水。而如何在这三个分支之间选定一条,作为两国的边境线。就不仅仅要考虑长度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长白山以及鸭绿江的情况了。一般情况下,考虑一条河流的正源问题时,通常是选择最长的那条支流作为正源的。而无论从当时而现在的情况来看,三源之中最南边的“红丹水”都是最长的一条。这条流向清晰的河流,很有作为地缘分割线的潜质。最起码你现在在常规比例的朝鲜地图上,还能够找到它的存在。如果从走向上看,它甚至成为了朝鲜“大红湍郡”南部的行*边境(这个郡名有可能也是得自于此)。关于朝鲜境内的一些地理现状,我只能是说是判断,不能说是结论。因为众所周之的原因,我无法从公开的资料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个问题甚至各国官方也在面对)。
  如果从中国的利益来说,选择红丹水作为国境线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话,不仅长白山没有争议了,包括胞胎山以北的区域,都会被划入中国国土。粗略的估计,在确定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的情况下,朝鲜的“大红湍郡”和半个“三池渊郡”会被划为中国国土。朝鲜中北部地图要想让红丹水作为国境线,最大的问题是,它偏离长白山太远。事实的它的发源地是在胞胎山的西北部。在这里有个朝鲜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池渊”。三池渊的得名是来源于三个相互连接的湖泊(中国方面称之为“三汲泡”)。不过这组湖泊的总数实际上有七个,因此比之“三汲泡”这个泥土气息浓厚的称谓,“七星湖”的名称会更正式些。
  一般认为,红丹水除了发源于北胞胎山上的支流外,主要源头是在“三池渊”(支流还有支流,这就是河流的特点)。不过现在你在为数不多的,介绍朝鲜的网站上,会看到关于“三池渊”的介绍中,有意无意的写到:即没有流出,也没有流入的河流。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机会成为界河的河流,真的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它的结构,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之所以说红丹水远离长白山,是因为在长白山与胞胎山之间,并非就是两山之间的谷地了。实际上在长白山的南面,还有一个和它联系紧密的,形态较小的山体——小白山。如果俯视整个“长白山火山区”的话,我们会发现,小白山处在长白山、望天鹅山、胞胎山组成的三角形结构之中。只不过就具体位置而言,小白山略微偏北,与长白山联系紧密。也正因为此才被称之为“小白山”(你理解为“小长白山”“小白头山”都可以)。
  也就是说,红丹水实际上是发源于小白山与胞胎山之间的谷地,如果要成为界河,就必须推翻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的历史说法。而另一个难点则在于,如果与鸭绿江相源头相连接。如果按照通常所认定的那样,那势必要从小白山的西侧划出一条连接线,通过长白山南麓。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在小白山与胞胎山之间,寻找一条河流,作为鸭绿江的正源。要想找到这样一条河流,并不是难事,因为鸭绿江沿线的山体之中,或大或小都有些河流汇入鸭绿江中。即使是在胞胎山的主体之上,找出这类支流也是很容易的。在胞胎山与小白山之间寻找这条支流的好处在于,其发源地可以尽量接近“三池渊”,也就是更容易在它与红丹水之间划条连接线(地理特征明显)。
  最终,这个重任一条叫作银川河(银川沟)的河流之上,它的源头地就是三池渊的南面,在绕过一个叫虚项岭(中国方面叫“*沙岭”)的山峰后,与长白山南麓流下来的鸭绿江水,汇集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朝鲜国内的现状太难掌握,我并不能十分确认这条有界河潜质的河流是否叫做“银川河”(它后来真的在地图上成为过界河),不过它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并且接受了朝鲜著名旅游地“鲤明水瀑布”水流。在现有的地图中,你可以找到以“鲤明水”命名的城市名,只不过河流及瀑布的位置要向西位移一点。
  如果红丹水——银川河被分别确定为图们江、鸭绿江的源头,那么就意味着朝鲜现在的“大红湍郡”和“三池渊郡”绝大部分要划入中国。而就双方所认可的划界规则而言,这样做,固然能解决两江同源的问题,但共同发源于“长白山”(白头山)的说法却难以成立了。要做的这一点,除非将“长白山”与“白头山”的概念剥离。即认定满洲人的圣山是带天池的“长白山”;而朝鲜人所祭拜的圣山是南面较小的“小白山”。这样就可以按照朝鲜人所认定的鸭绿江、图们江同源于“白头山”的说法,顺水推舟的将边境线推至小白山南了。
  对于上述说法,从清末到现在,都有很多中国方面的民间“学者”,试图寻找资料加以证明。不过无论是中国境内的朝鲜族、还是南韩北朝,都认定那带一池子水,形态又好的火山才是真正的“白头山”。
  问题的难点还在于,鸭绿江的正源源自于长白山南麓,是很明确的。这条生命力顽强的河流,从古至今的走势都没有什么改变,因此所招惹的麻烦也较图们江要少的多。因此试图以红丹水作为图们江源,小白山作为“白头山”的提案,并没有在正式的谈判桌上被提及。在清末的的几次边境谈判中,红丹水以北的石乙水和红土山水,才是双方争议的焦点。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2自从图们江“正流”问题被确定以后,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图们江“正源”问题就成为了中、朝(韩)双方争议的焦点。而在、年的中(清)、朝两次谈判中,究竟是以位置更北的“红土山水”,还是位置更南的“石乙水”作为图们江正源,中朝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换名话说,这个问题实际上被暂时搁置了起来。有一种说法是,清*府的代表曾经在第一次谈判时提出过以“红丹水”作为图们江正源。但正如我昨天所分析的那样,依红丹水划界,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历史共识),因此在历代谈判中,都没有再涉及到红丹水了(当时如果有提出,其实也就是个要价的筹码)。
  无论是从“三江同源”还是“两江同源”的角度看,清朝以前,图们江很有可能的确是发源于长白山东麓的。如果单从走向上来看,从红土山水的源头处,向正西方向划线的话,正好可以到达长白山东麓;而如果按长度稍长的石乙水的走向,逆向划线的话,其指向的山体会是小白山。遵照这个几何原则,朝鲜方面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即消失了了那段图们江河道,更有可能是红土山水的西向延伸。不过在实际环境下,很少有天然河道是呈直线状态的,在地形复杂的长白山地区,更不可能存在。因此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谁更应该成为界河并不适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资料中,一般都是说“红土山水”是发源于一个叫“红土山”的山峰脚下。如果真的是这样,它在历史当中,就更不可能与长白山相连了。如果我们现在想在GOOGLE地图中,找到这座“红土山”的话,其实也很容易,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长白山东面有一段国境线是甚直线状的,而这条直线的最东端有一个点叫“赤峰”,而这个赤峰就是当年的红土山,过了这个点,就会看到身为界河的图们江了。也许是觉得之前的名字比较土吧,中朝边境的很多地标,现在更书面化的名字了(又如“三汲泡”变成了“三池渊”)。至于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深意,就不得而知了。
  要想找到长白山以东那段消失的河道,无论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找不到了),还是现在,都不可能了。如果从现实的长度上看,石乙水要比红土山水要长点。但如果以长度来论正源的话,倒不如力争红丹水了;而如果与长白山的方位关系上来看,红土山水则略胜一筹。不过与石乙水并没有本质区别(红丹水就不行了,明显是不会指向长白山的)。
  所以说单从讲理的角度看,中、朝之间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更胜过对方的依据。最终以哪条水作为图们江正源,就要取决于*治因素了。最终图们江的划界问题以条约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就是年那次由清朝和日本方面所签订的《间岛条约》。我们之前也说了,这次谈判,解决了图们江“正流”问题,确定了所谓“间岛”地区的所有权为中国。而在确立了“正流”问题后,“正源”问题也随之一并解决了。如果从结果上来看,在“正源”问题上,最终还是采用了中方的意见,即以石乙水为“正源”,然后通过石乙水的源头,西北方向划了条弧线,在长白山东南麓,与鸭绿江源交汇。而这个点,据说当年有穆克登留下的一块石碑,作为两江源头的标志。不过在力图考证小白山为两江分水岭的中国学者眼中,这块石碑很可能是从小白山上搬过来的。
  所谓历史是人创造的,这句话的意义并不在于,谁才是历史的经历者。而在于记载和评论历史的人是怎么理解的。所以说,如果真的想从历史文字中考证出这块石碑最初到底是放在哪。或者说长白山还是小白山,才是两江源头,只能是一笔糊涂帐。从这个角度上看,依据现代的国际规则,所定立的《间岛条约》,其法律效力和记载的准确性反而是最有力的。
  在我们所学习的历史当中,经常会碰到“不平等条约”这个说法,其实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不平等条约这个概念。如果签订条约的双方,都是当时的合法*府,那么不管这个国家今后的*权如何更迭都是必须承认这些条约的有效性的。就象现时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在藏南问题上咬住不放,就是因为当时和代表印度的英国人,签订协议的是西藏地方*府,从法律的角度看,是有瑕疵的(外东北就不行了,有正式条约。黑瞎子岛可以要,因为是俄国人强占的)。而支持印度的西方观点则是,西藏*府在签订条约,放弃藏南时,已经处于独立状态了。也就是说,认定西藏当时有权力签约。当然,如果要打官司的话,中方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因为西藏地方*府一直到被和平解放那天,也没有正式宣布过独立。更没有独立与其他国家,建立过正式的外交关系。相信这一点,也是让很多精英级的ZD分子非常扼腕的。而同一时期的外蒙古,做的就正式的多了(怎么处理,和他们的后台老板是谁有关。让这些分裂主义者自己想是想不出的)。经常有朋友对韩国人跳出来,对中朝边境指手划脚感到不满。认为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法理上看,中朝边境问题与韩国无关。这个问题要看怎么说了,如果单就间岛问题来说,韩国倒还真的有发言权。因为放弃所谓“间岛”,与中国按照石乙水划界的协议,正是由当时的清*府与韩国签订的。所谓的《间岛条约》,全名叫作《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实正式的法律主体,是当时掌握中国*权的清*府,和在年更名的“大韩帝国”。而从法律上看,现在的韩国正是所谓“大韩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所以后来流亡在上海的半岛*权代表,叫作“韩国流亡*府”,而不是“朝鲜流亡*府”)。也就是说,尽管日本以保护国的身份,替韩方主导了这次谈判,但韩国*府肯定是直接的签约者。所以韩国民间,甚至一些拉选票的议员,可以骂日本出卖了韩国的利益,也可以递交试图否定《间岛条约》的方案,但你从来不会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看到这个问题。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间岛条约》所划定的国境线,只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实际上国与国之间划界,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一说。按照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地缘关系来看,如果在没有外力的干涉情况下进入现代社会,中朝之间的国境线很有可能会比《间岛条约》更向南推进些。最起码图们江口和鸭绿江口不会是现在这种状态。而日本当时之所以看似对中国作出了让步,其实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间岛一节已经分析过了。估计很多朋友还是搞不清“韩国”与“朝鲜”的法律关系,那我们就花点时间来理顺一下。朝鲜王国是在年,甲午战争后和中国解除藩属关系的(《马关条约》所定的);之后日本并没有当然的取得了朝鲜的保护权,而是由俄国人乘机插入(俄国人还逼迫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从朝鲜的角度,也希望由于俄国人的介入,来摆脱日本这个千年死敌的控制,所以当时也是积极向俄国靠拢。这种情况直到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才得到彻底改变。日本在战胜俄国后,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并与之签订正式的保护条约。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这种保护与被保护性质的国家关系也有,并不能算是非常规做法。比如不丹就是受印度保护的,*事和外交权都交由印度打理(所以现在还没和中国建交)。
  朝鲜王国变身为“大韩帝国”是在年(前段打成年了,特此更正)。脱离了中国控制,又暂时没有与日本建立正式保护关系的朝鲜国,终于有机会过一把皇帝瘾了。所以不要说韩国历史上只有王,没有帝。那位年死在日本人手上的闵妃,在二年后也的确被追封为“明成皇后”。不过朝鲜半岛的皇帝,注定是个过客,13年后,也就是年,日本就正式吞并了“大韩帝国”。从此朝鲜半岛的最高领导者就变成日本派驻的“朝鲜总督”了。年《间岛条约》签订时,正是现在韩国的前身:大韩帝国时期。所以说韩国人对间岛问题发声也是可以的。只是正因为是“大韩帝国”签的约,韩国*府才更没有理由来否定这个条约的有效性。要是后来的朝鲜签的,倒还可以先认定朝鲜是一个分裂国家的“伪*府”,具体的做法就是不承认朝鲜的*权合法性,在每一次正式的外交场合,都要求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宣誓般的说一遍“**国方面重申,承认大韩民国*府是代表全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府,北韩是韩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同“北韩”只进行非官方经贸往来,绝不同台湾发展官方...”云云。别小看了这种做法,真要是韩国统一了朝鲜,可以以这点为由,否定朝鲜所签订的对外条约。
  先不说韩国是否真的有想法,有能力按照中国*府对台湾岛的路子,来处理朝鲜的法律地位问题。即使他真的这样做了,也是没有办法否认间岛条约的效力的,反而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后来与韩国分治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边境问题上其实比韩国人做的更好。当然这种“好”,是站在朝鲜半岛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国的角度看,只能说这种结果是个“利空”。因为中朝之间的边界,向中国一方收缩了。刚才说我说了韩国的法律继承关系,现在要谈谈朝鲜了。从现在朝鲜的法律继承关系来看,应该是认定年之前的“朝鲜王国”,才是自己的继承对象。这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至于说其后的“大韩帝国”,从朝鲜的角度看,会被认定为日本控制下的伪*权,由此也可以认定现在的“大韩民国”是个伪*权,只不过主子换成美国了(就是这样宣传的)。当然,金家父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还真没办法给个准确的答案。上述观点只是依法律和逻辑做出的推断。如果有人能够采访到朝鲜第二、三代领导人,可以就上述观点求证一下。
  认定自己是继承朝鲜王国,而非“大韩帝国”,除了以此而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认定韩国的“伪*权”性质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韩帝国”所签订的一切条约,都可以以伪*权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加以否认。这其中就包括了《间岛条约》。如果中朝两国当时只是正常的邻国关系,其实是可以不必理会这种区分的,毕竟这只是朝鲜半岛的家务,不能由此而影响对外关系(好象两子争位,但家族之前所对外的债权债务不能就算了)。但当时中国与朝鲜出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地缘上成为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朝方所提出的要求,就不能以置之不理的态度来应对了。还有一点就是,签订《间岛条约》的中国方面代表,是被认定为腐朽、封建、卖国的清*府。这个*府所签订的对外条约,包括间岛条约所定立的一些条款,也中国方面认定为是不平等条款。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中朝之间进行的边境谈判中。中国方面也没有以《间岛条约》作为依据,而是完全另起炉灶,划出了一条自己所要求边境线,来和朝鲜方面博弈。中国方面的所提出的中朝边境线,和我们昨天所分析出的,红丹水——七星湖(三池渊)——银川河,这条理论上对中国最有利的边境线很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北线并没有以红丹水为界,而是以石乙水为界,并从其源头处向南延伸至三池渊、虚项岭,并与银川河相接。如果从朝鲜现有的行*区划而言,相当于放弃了通过红丹水划归“大红湍郡”的权利(理论上的),而基本将主权覆盖了朝鲜的“三池渊郡”)。至于说,为什么没有采取《间岛协议》,所划定的那条国界,即以石乙水源头,向西北方向延伸国境至长白山,应该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当时的人看,这个条约是由腐朽的清*府,和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的,根本就不应该具备有法律效力。二是从务实的角度看,朝鲜方面当时所要求的国境线,在中国的实际控制线之内,仅仅从谈判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把自己的主张,延伸到对方的实际控制线内。
  如果从历史和地缘现状来看,双方在整个图们江源和长白山地区,算是各有优势。中国方面的优势在于,朝鲜在明清两代与中国都是藩属关系。如果一定要在故纸堆里找依据的话,那么中国方面是可以找到相关“历史”来佐证自己的要求的。另外就是从地缘实力对比上来看,无论对面的是朝鲜,还是韩国,优势都在中国一方。换句话说,中国要是来硬的话,象藏南那种打过去,又不得不撤回来的情况,出现的几率是不大的。
  而朝鲜方面的优势则在于,在这一区域的民族成分上占有一定优势,这一点我们在间岛部分已经分析过了。还有就是,朝鲜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在东北地区的缓冲国了。为了保证中国在东北那些重工业基地的安全,中国对于朝鲜*权是一直采取扶植态度的, 的决定,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出台的。实际上中、朝两国在当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依存度上来看,朝方对于中国的依靠度要高得多。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没有朝鲜的缓冲,中国的*权和地缘结构并不会有影响;而如果反过来没有中国的支持, 这个地缘概念应该就不存在了。
  不管怎么说,中朝双方当时需要在一种同志兄弟的气氛下来商定边境问题。而正常国际关系中,所重点考虑的“前朝”条约,人口结构和实力对比关系,暂时都不能起作用了。既然大家是平等的谈判,那么是否能够提出过硬的理由,让服对方做出让步,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道理”站得住脚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朝鲜方面所要求的边境线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就图们江源的确定而言,朝鲜方面当然是坚持以红土山水作为正源了。而在以红土山水与长白山之间,朝鲜方面并没有划出一条直线。而是划出了一条倒先向南转折,再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倒三角形状的折线。之所以要这样划,是因为需要充分考虑地形的原因,所确定的边境线,尽量从山脚下的谷地穿过。也可以说朝鲜方面是在试图寻找一条,连接红土山水的,与长白山相边的图们江故道。不过这条边境线在将至长白山时,还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横向切割了数条谷地、河流。之所以要这样做,为了就是把长白山天池完全包进去。(长白山的侧坡,有几十条,均匀分布的河道。想把山头全包进去,必须要让国境线违反一些地理规则)。而为了显示自己没有以大欺小的意思,当时中国方面的*事控制线,还是以朝鲜方面确定的这条边境线为准的(朝鲜方面应该也是这样处理的)朝鲜方面希望把天池包进去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整个民族一直以天池作为民族发源地。但如果要这样做,仅仅把以前可能在长白山东麓的图们江源头,和明确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源头连接在一起是不够的。那样的话固然能够得到一部分长白山的山体,但与天池就无缘了。因此不仅图们江一线的国境线违反历史共识的和向天池北面延伸,在朝方所划定的边境线中,鸭绿江一线的国境线,也同样围着天池转了一圈。只不过朝鲜方向并不在在接近山顶的鸭绿江源头处,开始划它的弧线。而在在鸭绿江上溯至小白山西麓的峡谷地带时,就开始将国境线偏离鸭绿江了。而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就是鸭绿江峡谷西侧山体的最高点。至于围着天池转的那圈国境线,则是选取了天池边上,那些超过米的山峰了。
  
  就后来的结果而言,在正式的划界谈判中,中方应该是放弃了将边境线划至小白山以南的想法。或者说这个筹码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否则就算是以公平原则看,最终的国境线也应该在中、朝双方的要求线中间,最起码是间岛线)。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抛开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其中有两个原因应该是主要的。一是中国方面所划定的那条以石乙水——银川河为地理标识的国境线,并没有过硬的历史依据。最低限度,与长白山这个已成共识的“源头地”相距甚远(从这个角度看,倒还不如以间岛线为依据更务实)。另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方面提出了一个非常过硬的理由,就是长白山南麓,是伟大领袖开展革命工作的“圣地”。无论从民族感情,还是维护*权的角度看,都势在必得。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日据时期,东北地区抗日活动的地缘背景了。由于日本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因此中、朝两国不愿意被日本统治的*民,在目标和行动上达成了一致。在“东北抗日联*”中,朝鲜族也占了相当比例,这其中的来源即有来自朝鲜半岛本土的朝鲜人,也有数代生活在图们江以北,具有中国国籍的朝鲜族。而由于地缘关系,靠近朝鲜半岛的抗日力量,中国方面的游击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以西的“辽东丘陵”也就是所谓的“南满”地区里的山地中;而朝鲜方面的抵抗力量,则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以东的间岛地区。而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长白山火山区”,也是朝鲜人(族)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这其中的领导者,就是后来朝鲜半岛的领袖。
  如果仔细观察“长白山火山区”的地理构造,就是发现长白山与小白山之间是最适合建立根据地区。与正常的地缘扩张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弱势一方的抵抗力量而言,地形复杂的山地才是最可靠的根据地。不过这些山地的海拔也不能太高,结构也不能太复杂,否则不仅敌人进不去,自己也生存不下去(所以井冈山、大别山可以成为红色根据地,秦岭、神农架就不行)。而相互连接紧密,但之间又存在缝隙(河谷)的长白山——小白山之间,就成为朝鲜游击队所选定的根据地所在地。具体的渗透路线则是由小白山西麓,顺着鸭绿江大峡谷逆流而上(这样走虽然比较难走,但可以避开日本人的据点),到达长白山——小白山谷地后,现折向东面,最终建立根据地。朝鲜方面把这些根据地叫作“密营”,在那里有一条河流叫作“小白河”,最初的密营就是建立在小白河畔的。
  现在这些分布在长白山——小白山谷地之间的密营已经成为了朝鲜的圣地了。它们不仅是朝鲜第一代领导人开始革命事业的地方;更在第二代领导人上台之前,成为了他的出生地。以至于边上有座海拔米的山峰,被正名为“正日峰”。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座海拔较低的山峰被再一次改名。不过如果再在这个革命圣地选择的话,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以上理由,如果是在硬碰硬的划界中当然是不会被考虑进去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当然,完全按照朝鲜方面的要求,来划定边境线也是不现实的。前面有朋友问了,为什么就不能否认鸭绿江、图们江两江同源于长白山麓这个说法呢?怎么说了,首先在中朝两国没有划界之前,最起码从清朝起就已经认同这个说法了,要想否定的话,需要提供相当的证据。图们江还好说,反正无论哪条水,都已经离长白山有一定距离了。但鸭绿江的源头无论是从走向还是长度上来说,指向长白山南麓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年划界以前,中朝(韩)之间对边界进行过两次确认。一次是康熙年间,为了封禁东并而进行的勘界。那时候图们江上游的水已经非常浅了,并且时隐时现。不过这次勘界的价值,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划界行为划等号。毕竟中朝两国的关系摆在那,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更象是领导视察工作)。不过这次勘界对于后世中朝两国划界还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就是正式以官方的名义,确认了长白山天池东南方向约7、8里处为两江分水岭,并立碑以做标识。由于中方的代表叫作“穆克登”,因此这块石碑被称之为“穆克登”碑。
  “穆克登”碑也为年,中、朝(韩)之间,在现代国际规则下的第一次划界确定了一个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间岛协议》中经石乙水源头,向西延伸的边境,最终还是指向的长白山的东南麓,也就是“穆克登”碑的位置。
  现在提出异议的人,多认定当年“穆克登”碑是立在小白山南麓,而非长白山上,碑是被朝鲜人移动过了。而且朝鲜人最初所祭拜的是白头山是小白山,而非长白山。不过要想推翻这个说法,是很困难的。毕竟从法律的角度看,鸭绿江、图们江同源于长白山的说法,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更何况朝鲜半岛认定的圣地就是长白山和天池。
  抛开民族感情来看,如果从地理结构来看,长白山也的确比小白山更值得拜祭。并且其最起码是鸭绿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分水岭,如果满、朝两族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拜祭这座顶上带雪,中间有水,海拔又最高的火山,并认定是自己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正常的选择。相比之下,如果要选择小白山作为圣山,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去拜望天鹅山或者胞胎山。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无论“长白”还是“白头”,所指向的都是山头终年积雪的情况,而纵观整个长白山火山带,也只有带天池的那个山头能够做到这点。
  
  上述内容只是就表面证据做的一点分析,并无法保证就一定是历史事实。因为即使是在一般案例中,也不是说你表面证据占优,所指向的就一定是事实真象。如果要用古典时期的“历史”来证明现在的诉求,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这种方法往往是在现代意义下的证据不占优,而又想对某一区域的所有权,保有权利的时候才会被重点使用(所谓搁置争议,大多是这样的背景下来的)。
  也许中朝边境问题当时用一些模糊的历史概念搁置下来,放在现在解决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但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式。中朝双方都不希望因为这个问题,而影响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如果完全站在朝方的角度看,他们一定也是很想提间岛问题的。毕竟那一区域是朝鲜移民的优势区,而由日本人主导的《间岛条约》作为划界的依据,双方都觉得怪怪的。因此似乎可以认定一点,中朝双方的默契是,朝方完全放弃重提间岛问题的权利;而中方在长白山地区划界问题上,以朝方的要求为基础商定边界。之所以要用“似乎”这个模糊用语来推出这个论断,是因为我们没有解密文件,以证明双方当时是否会有这样的交换条件。按照双方的行事风格来看,这很可能永远成为一个秘密。因此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依当时的背景,和合乎客观事实的逻辑,做一点推断罢了。希望引用此观点的朋友,不要将之这种学术意义上的探讨演变为结论。长白山火山区了卫星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呈贡大禹乡除外中央空调清洗师傅呈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