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冰雪丝路塞上双璧渤海国的古都记忆悠游吉
TUhjnbcbe - 2024/5/20 23:51:00

在吉林省唯一的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有两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地处吉林省东部的敦化和珲春。前者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曾是渤海国的都城。后者则是中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而且与敦化一样,珲春也一度成为渤海国的都城。这两座千年古都堪称“塞上双璧”,千年之前,它们共同见证了渤海国两百余年的兴亡。

敦化:渤海国古都的人文踪迹

作为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给后世留下的东西并不多,因此往往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关于这个遥远国度的众多未解之谜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渤海国二十四块石”遗址。所谓“二十四块石”遗址,并不是特指某一处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在俄罗斯滨海区、朝鲜的平壤、中国的吉林、黑龙江一共发现了二十多处“二十四块石”遗址。仅在吉林省敦化市到黑龙江省宁安上京龙泉府这一段多公里的路上,就发现了10处“二十四块石”,平均15公里一处,约占总数的一半。在敦化境内多达四处。俄罗斯远东的乌苏里斯克也发现一处。关于其用途一直没有定论,成为许多历史研究者探究的对象。

这些遗迹中,以敦化市“江东二十四块石”最为著名,一是因其留有比较多的人类文化信息而在国际考古界闻名;二是敦化曾经作为渤海国的国都,有重要历史意义。在敦化敖东古城东南,还有一处充满传说色彩的“二十三块石”遗址。这处石头东西为纵,南北为横,一纵八块,一横三块。经过考古挖掘,发现地下有瓦的残片,具有明显的渤海风格,没有发现砖,这足以证明这是一座只有瓦盖而没有砖墙的建筑。但为什么别处都是二十四块,而此地只有二十三块呢?在清代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早在一百多年前,敦化的人们所看到的石头就是二十三块,民间有个神秘的传说,说那块大石是被大风刮走的。

敦化江东二十四块石遗址与敖东城遗址隔江相望,距离渤海时期的六顶山古墓群仅有6公里之遥。从遗址周边采集到的板瓦残片看,与敖东城和六顶山古墓群的同类出土文物相同,属于同一时期遗迹。漫步在敦化古城,看着历史的印记,足以让人对千年前的渤海国故事产生浓厚兴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

时间要追溯到公元年,也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掌权的武周时期。在白山黑水间的塞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正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自称“震国王”(一作“振”)。经过十余年,中原政权回到了李唐手中,而大祚荣的政权在稳步发展,终于在年,他与唐王朝的联系首次出现在史书上。那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以“渤海”为号。半个世纪后的年,唐朝再次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渤海国”之称也就此而来(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等别称)。

千年前的渤海国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度,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他们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之美誉。盛世之后,古都也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到了明清时期,这里称作敖东城。康熙十六年(),朝廷下旨尊长白山为神,对这里进行封禁。作为满清皇族发祥地,清初这里被封禁达二百年之久,取《四书中庸》中“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句,寄“敦风化俗”之意,定名为敦化。不过到了清末,随着敦化人口增加,又重新建城池,搭班子,修县衙。终于在光绪八年(),敦化县正式建成。

珲春:见证千年苦难与辉煌

渤海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敦化还有一座与它血脉相连的兄弟城市——珲春。珲春是一座边城,地处吉林省东部,政区以珲春岭为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接壤;西南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咸镜北道相邻;北部以老爷岭为界与汪清县毗连。是中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它与敦化的关系在于渤海国时期,珲春已成为享誉东北亚的著名国际商埠,其辖地包括海参崴等地区,渤海国也曾建都于珲春八连城。两座千年古都,合称“塞上双璧”

珲春的人类活动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据年的报告,截至当年为止,珲春已发现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被视为满族祖先“肃慎”人就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而这座城市首次进入兴盛时期,就是渤海国时期。渤海国的民族主体为靺鞨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而靺鞨族又有许多分支,比如其中的黑水靺鞨是“肃慎”人的后裔,也是构成满族人的直接祖先。渤海国建国都,地处朝鲜半岛的新罗、西边的契丹以及隔海的日本之间,这个政权周旋于几个国家,游刃有余。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关系,在后来的多年里,渤海国又多次迁都,而吉林敦化和珲春,都曾经作为渤海国的首都。但无论首都怎么迁,渤海国始终都保持着比较繁荣的局面。他们积极吸收唐朝的先进文明,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与唐朝几乎一脉相承。

发展至明代,朝廷于此地设卫,被视为边塞重地。明朝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密拉卫、乌尔珲山卫、童宽山卫(今珲春通肯山)等,皆设在珲春一带。而至清初,珲春与敦化一样,都成为封禁区。不过“珲春”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一直以来有各种传说,但真正首次在官方史料中出现,是清康熙五十三年()。那年,清廷设珲春协领,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从康熙年间至今,经过三百年发展,继作为渤海国国都后,珲春再度迎来新的繁盛时期。这座古城历史悠久,除了北地的秀美自然风光之外,还有不少独特的人文古迹。截至年,珲春市共发现历史遗址、墓群、城址、碑刻、古建筑址80余处,其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7处。

珲春不仅记录了古渤海国的兴衰,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苦难痛史。尤其以俄国和日本侵华的历史最具警示作用。位于防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中俄边界的起点处,有一块著名的“土字牌”。此碑是清光绪十二年(年)中俄重勘东部边界时重立的。“土字牌”东是俄罗斯的哈桑镇包德哥尔那亚城,西是朝鲜的豆满江(图们江)。年,沙俄趁英法联军发动鸦片战争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从珲春辖区内就割去了2/3多的中国领土,从此,珲春失去了沿海地区,始邻俄国,有了共同的疆界,珲春完全失去了出海口,成了一个“望海之地”。面对沙俄对我领土的不断侵略,清朝廷于年派吴大澂为钦差大臣到吉林督办边务。他率中方代表与俄方代表举行勘界谈判,于年7月与俄方签署了《中俄珲春东界约》。也正是由于吴大澂的据理力争,我国不仅收回了黑顶子地方,重新确定了边界界碑、记号,使得“土字牌”立于沙草峰以南越岭而下的山麓尽处,而且争得了中国从图们江的出海权。

在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著名战役遗址中俄界山张鼓峰,山脚下设有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年,日、苏两国军队在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张鼓峰事件纪念馆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吉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到了珲春,除了看自然、看历史,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亦是必不可少。珲春和敦化都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多彩的城市。珲春市拥有朝鲜族洞箫、满族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防川国家风景名胜区南部,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防川朝鲜族民俗村,则是体验当地朝鲜族民风民俗的好地方。该村总面积1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仅5米,是吉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村内所有居民都是朝鲜族,其民族文化内涵浓郁,现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被誉为“东方第一村”。

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凤翔/文

原标题:《从敦化到珲春的千年霜雪塞上双璧:渤海国的古都记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冰雪丝路塞上双璧渤海国的古都记忆悠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