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长春晚报」
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报告指出:“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并发布认定结论。认定工作基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调查成果和已有的研究基础,并根据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意见,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根据认定结论,中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个县(市、区)。”从这部分报告中,我们解读出两条重要信息:一、长城并非一定是高高的城墙,敌楼、壕堑、关隘、城堡、烽火台等相关线性遗存也被认定为长城资源;二、远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也有长城资源。这是过去鲜为人知的。那么,吉林省的长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存在呢?
史料寻踪
史料中关于早期吉林省境内长城的直接记载甚少,但是其中的汉长城可以从司马迁《史记》中有关辽东地区古长城的记载中略窥端倪。
《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朝鲜列传》:“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真番、朝鲜”古地名,当时隶属燕国。据此记载,公元前3世纪前后,战国时期的燕国就在辽东地区修筑长城,其时称为“障塞”。
秦朝国祚短暂,但对北部边疆的防御却极为重视,在辽东地区沿用了燕国的长城。《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匈奴列传》:“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里。”汉代在辽东地区修筑长城的情况,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史记·朝鲜列传》:“汉兴,为其(朝鲜)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汉朝初年,在与朝鲜的边界处“修复故塞”。另有记载:燕人卫满汉初时亡命朝鲜,“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浿水,有资料说即今朝鲜大同江。卫满于汉初时渡过浿水,居住在“故秦空地上下障”。“秦故空地”,就是秦国曾经的土地,汉初这里成为“瓯脱之地”,故称空地。“上下障”,应是秦时在浿水以东地区修建的护卫交通线的“障塞”。
卫满其人,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亡匈奴。卫满随卢绾一起亡命,后来卫满带千余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得到朝鲜国王的厚待。可是卫满却暗中召集人马,推翻了朝鲜国王,占领了古朝鲜的首都王险城(今平壤)。卫满当上了国王,史称卫满朝鲜(也称卫氏朝鲜)。
卫满及其子孙积极经营朝鲜,并输入中原文化,使卫氏朝鲜政权的势力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千里。初时,卫氏还能认同其汉朝藩属外臣的身份。到汉武帝时,卫氏政权已经不能满足做汉朝的藩属了,卫满的孙子右渠王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还阻碍邻近的小国与汉朝联系,甚至发兵袭扰辽东。此时的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刘彻岂能容忍右渠王如此嚣张,于公元前年起兵征讨朝鲜,公元前年,卫氏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卫氏朝鲜的统治地域分为乐浪、真番、临屯及玄菟四郡,合称为“汉四郡”,并派汉朝官员进行管理。尔后,汉朝在今天的朝鲜北部筑营塞,防止半岛其他部族的侵扰。
对于辽东之地长城的筑建形制,《汉书·匈奴列传》引用侯应的话:“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可知辽东的长城并不都是用土筑墙的,而是依山用岩石,有林木的地方以树木为障,有河流的地方借助水道,稍做平整进行修筑,这与东北地区的资源与地形地势有关。
调查认定
对于长城这一伟大的世界奇迹,我国早在年就开始对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等重要点段陆续开展调查和保护工作。年,国家组织长城沿线各地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年完成对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的田野调查。调查范围以明长城、秦汉长城主线为重点,同时将春秋战国长城,各时代长城支线、汉唐烽燧,以及金界壕遗址等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一并纳入调查范围。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长城的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
年4月,吉林省文物局组织3支调查队分别对吉林省境内已发现的汉长城、老边岗土长城、延边边墙三条长城展开沿线徒步田野调查,对其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状况等进行了细致调查。经调查初步确认,吉林省境内有长城遗迹3处:汉烽燧线、唐代老边岗土墙、延边边墙。汉烽燧线分布于通化市通化县;唐代老边岗土墙分布于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平市铁西区;延边边墙分布于延边州的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并发布认定结论,吉林省的上述长城资源得到确认。年4月28日,吉林省文物局正式宣布,吉林省境内已发现和确认了汉长城、老边岗土长城、延边边墙,该发现填补了吉林省无“长城”的空白。
长城遗迹
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上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年,长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吉林省的长城资源虽没有包涵于中原长城的范围之内,却因与其形态相同、文化同质而意义重大,也因所承载的历史而在中华文明中颇具价值。
(一)汉烽燧线
烽燧,即我们常说的古代烽火台。作为边防情报传递系统,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使军情迅速传递到千里之外。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的数目来加以区别,明朝时还加上了放炮。比如,明朝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人左右;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烽燧,汉代称为烽堠、亭燧,唐宋称为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为烟墩或墩台,明代西北地区的墩台,大的甚至还有御敌的功能。
吉林省境内的汉烽燧线分布于通化市通化县,经调查发现12处烽燧、1处关堡、1处相关遗存。烽燧线蜿蜒52千米,东端终止于赤柏松古城,向西与辽宁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成为西汉中晚期政权为经略东北地区而修筑的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吉林省文物局年编辑出版的《吉林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一书载:通化县境内的烽燧多利用自然山体之地势,在山顶修筑丘状烽台。其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剖面半圆形或梯形,底径最小3.5米、最大47米,残高0.5米~4.5米不等。在部分烽燧上采集到陶器残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在有的烽燧上还发现了人类居住址,均为半地穴式,内有石板砌筑的火炕,可见残存的烟道。
与汉烽燧线相关的有南台子古城一座。古城址位于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南大约0.5公里的山间河谷地带,东西墙长各38米,南北墙长各48米。在古城内采集到陶器残片、网坠、石刀等遗物。南台子古城西向可遥望辽宁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烽燧,东距通化赤柏松古城大约27.9公里,此古城址及周边障塞是赤柏松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柏松古城址位于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约2.5公里,是西汉王朝在东北玄菟郡下辖的三县之一,其属性既具有军事要塞功能,又具有城市规模,后因受到当时东北地区战乱的影响而遭毁弃。
(二)唐代老边岗土墙
为了生存壮大,古代国家之间、部落之间在边境地区抢粮食、抢土地、抢人口的征战攻防经常发生。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得想办法防。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年的古扶余国(又作“夫余国”)曾南拒高句丽,西接鲜卑,北邻挹娄,因其三面邻敌,专家推测,它也应建有防御性设施,果然,始于年、止于年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曾在扶余国都(今吉林市区东部)发现过类似烽燧的土台。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高句丽政权也曾修建过跨吉林、辽宁两省的“千里长城”,其南起营口,北抵松花江,这就是唐代老边岗土墙。《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对此的记载为:贞观五年(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建武”者,乃高句丽荣留王。
记载朝鲜半岛历史的《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八》也载:“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高句丽修建长城的起因缘于唐太宗征高句丽,为了防御唐朝的再次进攻,在其西界筑土垣为防线。高句丽荣留王用了16年时间,修建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千里长城,其间,“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盖苏文,高句丽时期著名军事将领,颇有才能,也因为军事独裁、作乱辽东而在历史上颇受争议。荣留王让这样一个实力派人物监督建造防御工事,也凸显了他对于修建长城的重视。然而,面对强大的唐朝军队,高句丽终在唐高宗总章元年(年)灭国,这条土长城从此湮没于荒野之中。
《吉林省长城资源报告》一书记载,唐代老边岗土墙在吉林省境内分布于5个县(市、区)。起自德惠市松花江镇松花江村,经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平市铁西区,向西南延伸至辽宁省境内。长度千米,段落64段。调查发现,老边岗土墙墙体多位于耕地内,呈隆起状,构筑方式为挖壕筑墙,墙体经简单拍筑,形成壕墙一体的防御工事。
年《怀德县文物志》(怀德县为公主岭市前身)边岗条记载:“此边在本县境内横跨秦家屯、双榆树、四道岗、育林等四乡。经平安堡、老城堡、榆树堡、东黄花甸子,陈家窝堡、边岗屯、八岔沟子西、梁家炉、姜德屯、边岗四队、幸福村后东北向直入农安县境,全长50余华里。”在梨树县境内,老边岗土长城自东边岗至小王家屯长约7华里,沿途有“东边岗”“西边岗”“前边岗”“后边岗”“陈边岗”“金边岗”等与老边岗有关的地名。凡是用“边岗”命名的地方,均有边岗(长城)遗迹。在德惠县境内,边岗从官家屯经何家堡子南至春林堂村,长约10华里,均为田间农用车道,遗迹清晰,为一道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略隆起的土塄,当地人称“老边道”。
经过岁月的洗礼,老边岗土墙遗迹如今已经零零星星。调查显示,老边岗长城都是由简单夯土砌筑的墙,今天有些地方还依稀可见像鱼脊一样微微隆起的带状轮廓,沿线的小土包基本上是烽火台。但是,大多数边岗土墙原址已被开垦为耕地,有的变成了大车道、田间小路或“地格子”。“古代修筑的土长城,如今土塄子没了,成了壕,叫老边壕;土塄子修成了大道,叫老边道;凸起的土塄子,叫老边岗。”这条土墙南段的残基被后来的清朝再次利用,成为世人熟知的柳条边的一部分。
(三)延边边墙
延边边墙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吉林省长城资源调查》一书记载:“墙体多土石混筑,亦有毛石干垒而成,部分段落利用自然山险、河险等天然屏障;烽火台多修筑在边墙沿线的内侧或附近山峰的制高点上,形制基本一致,绝大多数为圆丘形,多土石混筑,有的外围设有台壕。延边边墙长度为千米,段落58段,烽火台86座,关堡5处,铺舍3处。”
关于延边边墙的始建年代,目前在文献中没有查寻到相关记载,但考古人员调查与试掘发现,延边边墙的形制特色鲜明,既有别于老边岗土墙,亦不同于分布在东北的金代界壕,而延边水南关遗址出土的陶器又具有唐代时渤海国早期特征。结合其具体走向、分布情况,有关专家推测,延边边墙的建造时间极有可能为唐代渤海国早期。据有关资料介绍,延边水南关遗址考古发现,城墙墙体高度达4米,局部以木框为桩,笼以乱石而成。这使我们想到唐朝初年因避契丹叛乱而出逃的靺鞨首领大祚荣东奔,“退保东牟山,树壁自固”,初称震国,后被唐朝册封为渤海国那段历史。
来源:长春晚报
编辑:曹淑杰吉网新闻-